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。《意见》强调,经过5年左右的首创性、集成式探索,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、系统性改革成效、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,以贸易、投资、资金流动、交通运输、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重点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,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现代产业集群能级跃升,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,打造开放层次更高、营商环境更优、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。
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。 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,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,是新形势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内涵和新要求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部署设立的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,推出了一大批标志性、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,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。从沿海沿江沿边到内陆,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不断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,为深化同各国互利合作提供新机遇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部署,提出“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,鼓励首创性、集成式探索”。《意见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对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作出部署,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要坚定不移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、更大力度的先行先试,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各项举措落地见效,以绣花之功精心耕耘好改革试验田,努力形成在更大范围广泛适用的做法和经验,推动建设更多开放新高地,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、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。
持续稳步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。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“试验田”,在推动高水平开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。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首创“铁路运输舱单归并”、机坪“直提直装”等10余项举措,出口通关时效降幅达50%,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,为国际贸易便利化提供了“西安方案”。天津自贸试验区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流程持续优化,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拓展至七个领域27项,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年龄限制也已取消……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天津对于海外人才的吸引力。着眼未来,要把自由贸易试验区“提升”的着力点放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领域上,积极开展前瞻性、首创性制度创新,通过试点试验,为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提供更多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,推动国内外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相通相容,从而营造更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营商环境,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。
坚持以协同创新推进联动发展。 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协同合作,既有利于形成改革合力,实现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互鉴交流,也有利于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,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。2024年,“关银一KEY通”川渝通办集成化改革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“最佳实践案例”,实现“电子口岸卡”业务跨关区通办,单次业务办理时间压缩三分之二以上。同年,川渝两地自贸试验区共建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机制,深化司法、税收等领域协同合作,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提供“成渝经验”。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、优势互补,就能形成“1+1>2”的叠加效应。着眼未来,要持续加强不同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协同创新,以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深化区域合作,更好地形成与区域重大战略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等战略之间的功能联动,以开放协作聚势能、联动发展挖潜能,在更深层次培育发展新动能。
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分类施策。 从2013年9月,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揭牌以来,历经七次扩容达到22个,形成了覆盖全国,统筹沿海、内陆、沿边的总体格局。10多年来,各自贸试验区大胆试、大胆闯、自主改,以“雁阵”齐飞的姿态,引领带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。安徽自贸试验区带动全省在量子信息产业方面形成多项全球首个、全国唯一的成果,推动量子信息发展走在全球前列。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布局数字贸易新赛道,培育中国—东盟大数据交易市场,试点探索跨境数据服务,拓展数字内容、数字技术、数字服务、数据交易等多种业态。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自身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,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推进器。着眼未来,要聚焦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资源禀赋、区位特点,围绕当地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、产业上中下游全链条、新兴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,通过集成式谋划与差异化探索并行,助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和发展态势,推动形成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差异化创新和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格局。